我不得不说,我活的太累了。你们从小就要求我如同成人一般。现在,又想让我把早已遗失的“东西”找回来。老师对我的失望,同学“开玩笑”般的话语,我早已绝望。现在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......对了,忠山公园那幢楼的书房抽屉里,有些东西要给你们看。”
还是小学生啊,却已经“恐惧并绝望着”。纸条内容似乎不多,信息量很大:你们(应该是指父母)从小就要求我如同成人一般。现在,又想让我把早已遗失的“东西”找回来。
这是十八年前,青岛语文教师王泽钊对曹雪芹“一年三百六十日,风刀霜剑严相逼”这句诗的化用。
王泽钊是中学语文老师,成年人,基督徒,且视教育为自己的宗教。在那样严苛的环境中,他没有屈服,但最终还是离开学校,成为一名独立的教育工作者。泸州小学生黄xx,年纪太小,他扛不住了,也选择了“离开”。
此地有“人前教子,人后教妻”一说,也叫做“堂前教子,枕边教妻”,意思是妻子是成年人了,要给足面子,不能当着别人的面说她的不是,而孩子还小,犯了错就得让他长点心,当众批评会让孩子感觉难为情,以后就不敢再犯。更可怕的是,很少会有人从自己的不幸经历中走出来。相反,大多数被伤害者是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”,“多年媳妇熬成婆”,一代欺负一代,伤害代代相传。
现在,“人后教妻”一说慢慢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“老婆是用来疼(爱)的”。但是,惠不及孩子。
“养不教,父之过”,已经有颠覆性的变化,孩子的教育现在基本是母亲大人的事情。“教不严,师之惰”,依然被广为接受,现如今哪怕小学生都已经开始为了完成作业而牺牲睡眠时间了。家长和老师却普遍认为,这是必须的,以后的竞争就是这么残酷,需要让孩子从小适应这种残酷。 “小朋友很辛苦,白天上学,晚上还要为周末的演出加课排练,但这世上从来就没有轻松容易的事啊!做父母的,只能陪着孩子去适应这个世界,而不能让世界来适应孩子!”只能“陪着孩子去适应这个世界”吗?
又忍不住,留了一句评论:或许,也要保持必要的张力。
同事表示认可,说孩子玩起来也是很凶的。
这就好。
很多人可能太害怕被淘汰了,总想着就算跑不过狗熊至少要跑得过同行的小伙伴,于是,往往狗熊还没呲牙,兄弟已经操戈。
现在对孩子的教育,究竟有多少的确是孩子日后生存所必须,又有多少只是为人父母为人师者自己怯懦和恐慌的传递,抑或只是自己无能和焦虑的掩饰?
为什么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希望最终酿成了孩子的绝望?为什么有的老师那么迅速地将自己对学生的希望换成了失望?
这一切真的都是因为孩子太小不懂事,还是因为成年人自己无心进取,只把希望(压力)转嫁于孩子身上?
我想,但凡内心还有一块柔软的人,看到“恐惧并绝望着的黄xx”这样的签名,心都会刺痛。
心痛之后,才有思考。
三
毕竟是孩子,教育当然需要,但陪伴更不可少,理解和尊重更为重要。
多少父母亲,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,但凡孩子有点空闲,就要送孩子学这学那,碍生生把家变成了孩子吃饭睡觉的地方,把自己变成了高级保姆。
孩子还小,放学回家,让他们在自己身边多待一会儿,给孩子讲讲故事,听孩子说说老师和同学的事情,多好。
哪怕坐在客厅里,一人一本书,也是一种无声的互动。
其实,这个过程中,父母可以润物无声地进行引导,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提高。
如果孩子遇到困扰,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对,一起分析,一起寻找最佳方案,这个过程给予孩子的支持,远比批评教育多得多。
且看一位母亲和家中小学生的讨论记录——
这就是理解孩子的处境,接纳孩子的情绪,和孩子一起面对。
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、信任,会对家有足够的安全感,同时,孩子也能在父母的引导下,内心里慢慢升腾起力量,从而建立真正的自信。对一个小学生来说,因被爱产生的安全感、由自身力量促发的成就感,远比父母为之购置的各种名牌、老师高压下的取得的高分更有价值和意义。
有的家长,孩子被欺负了只会要求孩子“打回去”,却没有鼓励孩子努力成为一个面对不公、勇敢面对的人,这是非常遗憾的。
不能要求孩子像成年人一样思考和行动,但可以、也应该鼓励孩子独立思考、大胆表达。在不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直接伤害的前提下,可以允许孩子尝试着冒险。
少一点“我们希望”,多一些“你想怎样”;少一点“必须如何”,多一些“我们试试”。一个人如果童年就不能撒丫子乱跑,就没有了放声大笑,这一生可能也就这样了。跳不跳楼,或许也没什么太大的不同。
不跳,多一具行尸走肉。
这地界,事故很多,僵尸更不少。
有困扰,找东哥咨询就对了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了解详情
教育自由谈:一个关注
精神成长的个人公众号个人微信:maowd1